能否目睹鄧肯最終在NBA賽場上的身影,目前仍是一個未知數。視覺中國
為防止公眾注意力偏離達拉斯槍擊案犧牲警員的事跡,將個人是否退出的決定時間往後挪,世上還有比這更不近人情的舉動嗎?鄧肯?整季都沒有過鋪天蓋地的情感渲染,也未曾出現萬人空巷的告別演出,當NBA資深記者沃納羅夫斯基透露“石佛”強烈想結束職業生涯時,人們仿佛才猛然記起他的卓越成就。
回想往昔數載,“石佛”這個稱呼好像已經很久沒人提及了。也許是鄧肯在大學時學習了心理學,剛進入NBA時,很多人覺得他那張毫無表情的臉上,藏著的是一種不受成敗影響的平靜心態。但是,2005年奪冠時他臉上孩子般的笑容,還有三年前總決賽丟掉關鍵球後猛拍地麵的懊惱與沮喪,鄧肯很少提及拚搏,可了解他越深,越能察覺他內心燃燒的激情。從某個角度看,兩年前的總決賽經曆,可能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值得記載的段落。他不在意世人對他年邁的感慨,反而像夢回十年前那樣勇猛,向世人宣告要奪回所有失去的東西。那時,很多人驚訝,時間在這位傳奇球員身上流逝的快慢,和普通人是不一樣的。
也許,旁人講的話並沒錯,可是不管鄧肯在訓練中流了多少汗水才稍稍阻滯了歲月的流逝,他最終還是會老去,這十九年裏,他身體上的轉變遠比大家了解的要劇烈許多,剛進NBA時,鄧肯花了一整堂訓練課,讓當時隊裏的另一位傳奇人物大衛?羅賓遜產生了即將要被替換的想法。鮮為人知的是,在訓練課中間的休息時間,兩位傳奇人物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談,他們探討的核心內容是各自對相對論的見解。在這個充斥著金錢揮霍和權力鬥爭的聯盟裏,鄧肯的出現使人感到十分舒適。他幾乎不去夜總會消遣,電子遊戲和自己的汽車改裝作坊才是他場外主要的娛樂活動。鄧肯這位新秀身上,既有後來近二十年裏那種不張揚的作風,也有像“維克森林飛天魔鬼”這個外號所顯示的非凡運動能力。他加盟NBA的次年,就帶領球隊贏得了總冠軍。那個時候,他身邊既沒有帕克和吉諾比利來組織進攻,也沒有萊昂納德去對抗對方的明星球員,全靠他自己那套讓教練老尼爾森都感到十分意外的紮實技術和對場上空間的敏銳把握。
如果完整經曆過鄧肯的整個職業生涯,就能知道,他早在馬刺隊時,就不再承擔起所有責任的核心位置。隊友阿爾德裏奇曾形容,他後來的比賽幾乎隻能單腿行動。正是去年那場無法痊愈的膝蓋傷病,促使這位籃球史上最頂尖的大個子產生了離開的想法。馬刺方麵持續向鄧肯表達挽留意願,他可能正經曆職業生涯中極為關鍵的一次抉擇,因為與球隊的合同僅剩一年,年薪僅為五百萬美元左右,屬於較低水平。然而,無論最終選擇怎樣,鄧肯的奉獻精神都令人欽佩,他不僅曾自願減少收入,還主動讓出關鍵位置,為此付出的代價實在令人動容。
如今若論誰最明白鄧肯的心境,長期執掌馬刺帥印的波波維奇無疑算一個,他始終與鄧肯並肩作戰。三年前那趟失意的總決賽征程之後,兩人在場上促膝談心的情景,便成了鄧肯效力馬刺期間最令人動容也最具代表性的鏡頭。時至今日,這位曾說要和鄧肯一同掛靴的傳奇教練始終緘口不言,也許他也在靜候這位得意門生的最終決定。我無法設想鄧肯某天會離去,不過日子還是要過下去,這是前一年波波維奇對著鏡頭說的。確實,輝煌不一定總得用悲壯的告別來烘托,安穩地讓他走開,也許是對輝煌的一種別樣敬意。